<
t8b6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大明嫡长子 > 大明嫡长子 第668节
    “陛下,我汉人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,胡虏蛮夷未受教化,行事如同牲畜,且光是地方大也是无用,还得有皇上这般圣主,皇上是天子,上天之子!”

    是啊,君权神授,既然是上天之子,那么赐给你的自然就是最中央的好地方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,君权神授是不是也要破除?

    很多事情不是我们的祖宗不思考,或是愚笨,现代人总是过分苛责,实际上是他们在一个框框内根本没办法思考,就像此刻,突破到这一点有些话就不敢往下说了。

    如果皇帝不是上天之子,那么皇权的合法性从何而来?

    为什么是你们朱家做了皇帝?

    可惜朱厚照是一定要走这条路的,一定要把汉民族的视野放大到全世界,他本来又不姓朱。

    难道到了21世纪还要人人都跪下给皇帝磕头?

    他只管在自己活着的时候,创造一个辉煌灿烂、强大无比的国家,等他死了以后,后世子孙自己想办法吧,总不能几百一千年全指着他化成的那一堆土吧?自己也要干点事情出来才行。

    “咱们今日不谈神明,也不谈圣君明主。咱们就事论事,朕想说的很简单,你们包括朕在内,其实都不甚了解西洋诸国。就像朕不了解你杨廷和,非说你杨廷和是个蛮夷,这不是很傲慢、很无知的事吗?你们难道知道佛郎机国?既然不了解,凭什么妄下定论?

    话又说回来,不知道不要紧,想办法去知道就好了。这不是朕生得好奇之心,而是局势如此,不得不为,大明已开海禁,既然开了海禁就要与各国交往,朕这个当皇帝的都不怕,难道还有人害怕见见外国人?”

    杨廷和不无担心的说:“皇上金光护体,自然无碍,不过边疆愚民,若是信了外国邪说,不守我传统礼教,致使民心动乱,这便是极大的祸害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怎么办,把国门一关,不管外面如何变化,咱们还是自己歌舞升平,明明一无所知,但一提到就说旁人是蛮夷之国?这可不是固执,这是可笑了。”

    “额……”王华听不下去了,“陛下,可杨阁老所言也有道理,万一惹出了民乱,今日之举便显得十分鲁莽了。”

    “要不……这样吧?”

    天子又开始奇思妙想,各位大臣也纷纷担心起来。

    “大明一直只派商船,还没有代表朝廷的官方队伍出使过,当年汉武帝命张骞出使西域,朕如今效仿先人,也派遣一支队伍出使西洋,所谓眼见为实,咱们派人出去看看到底外面是个什么模样。”

    王华又道:“陛下不可。当年博望侯出使西域,是为了联合西域诸国攻灭匈奴。如今我大明四方平定,遣使出西洋,不知所为何事?”

    “为了开拓商路,传递和平之声。”朱厚照心中早就有腹稿了,“海贸兴盛于我大明大有裨益,这诸位都是知道的吧?这样说起来,大明还比大汉要高明呢,朕可不是为了穷兵黩武,大兴战事啊。”

    “当年,太宗、宣宗皇帝前后七派郑和下西洋,但因损耗国力,终于作罢,陛下今日重提旧事,期有收获,难道是会比太宗、宣宗更为高明吗?”

    朱厚照仍然坚持,“太宗宣宗遣使下西洋,宣威于海外,增加了大明和各地的联络,是有大功于社稷的。朕今日遣使出西洋,虽表面相同,但实际却有本质的区别,朕是要同各国建立商业联系,扩大海贸的规模,这是增强国力的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佛郎机人经过不断开拓,已经到了大明的周边,换句话说,就是咱们君臣躲在这不出去,可人家已经找上门来了!还能继续躲下去吗?”

    大臣们继续,“佛郎机国小国寡民,大明不与他交往,它又能如何?”

    “那是以前,现在需要同人开展贸易,还不与他交往吗?”

    这些老头子很难说服,到这里,他们才停了下来,说到底海贸需要交往,这是事实,若没有这个利益在这里摆着,估计要他们闭嘴是怎样都不可能的。

    朱厚照笃定道:“朕已经让了一步了,便是先派使节前往,待了解清楚以后再做打算。朕欲睁眼看天下,不愿缩在家里当个自满的皇帝,这份心意已决,也奉劝诸位爱卿,不要固步自封,固执的守着那份傲慢是有害于民的。”

    今天朱厚照与臣子的这番话,是要释放朝廷政策的转向,恰逢他下令景旸去举办那个大会,其实两者是相得益彰。

    还是那句最朴素的话,上有所好、下必甚焉,当皇帝开始一心了解海外,那么一定会冒出很多人来。

    但总体来说,派遣使节这个事在眼下应当是影响不大的,本身大明与海外已经有了很多接触,现在以经商为名,正式派遣官方使节,绝无失当之处。

    只是派谁,这个就有讲究了。

    第七百五十七章 为科学发展指路

    “派使出海,游览各国,这是朕思虑良久,也是关乎大明江山社稷的大事,这几年下来,杭州、苏州等地百业兴旺,百姓生活安居乐业,一现多年未见之繁荣,足见各种商品的出海对于民生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朕固然知道朝中大臣有言朕行事不正,以偏、奇之道一味求快,但朕是大明的当家人,朕若不决断,还指望得了谁?

    倒是这出访之人至关重要,令朕一时难以决断,思来想去,还得是身边之人最能明白朕意。”

    乾清宫里,景旸听着皇帝的话渐渐明白了言外之意。

    他虽然有些意外,不过事到临头,也没有办法。

    朱厚照说的也是心里的实话,这个人必得是皇帝身旁近人,就像永乐皇帝当年也是选了三宝太监。

    不过眼下这个光景,他并没有合适的宦官可用,张永固然忠心,可毕竟心思不够细腻,万一遇到什么情况,肚子里没什么墨水的他,真让人担心。

    这样便只能是从侍从当中挑选了。

    可谢丕在靳贵走后一力担着诸多事务,本身已非常繁忙,杨慎身兼重任走不开,新年刚得旨进入侍从室的范玉昌年纪还小,经验也不足。

    所以比来比去,就剩个景旸了。

    这个和他那个女儿也有些关系,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年代作为父亲能允许自己的闺女这样做,其实就已经很开明了。

    正常的就会像淑妃那样,又打又骂,根本是碰都不让碰,又怎么会有条件大量查阅资料,完了自己还撰写一本书出来?

    所以综合多个因素考量,景旸就是合适。

    当然了……

    朱厚照也明白的,“此去万里,不仅要辞别父母妻儿,还要担心海上的重重风浪,所要面对的艰难险阻必然极多。朕知道,你心中或许也不愿。”

    皇帝可以这样讲,

    景旸也可以这样想,

    但是他千万不能这样说。

    如果皇帝派任务,臣子不愿意就可以不干,那很多事都办不下去了。

    景旸自然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,他叩头谢恩,“陛下有命,臣安敢不从?莫说横跨大洋,便是刀山火海,臣也不会皱一下眉头!”

    不管是不是真心的,

    他这样讲,朱厚照当然是要夸赞起来,“好!有爱卿这话,朕始知我大明亦有博望侯!!”

   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功,因而受汉武帝之封,列为博望侯。

    如今天子以此作为类比,一下子就在景旸心中种了一颗欲望的种子:汉代出使能封侯,明代出使难道不能封侯?

    欲望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,一旦种下,几乎不会消失,尤其景旸本身也是争强好胜的人。

    “景旸,你说说,你出使都需要些什么,只要大明有,朕都给你找来。”

    “臣别无所求,只愿陛下赐十日休沐,以便与家人一诉离别之情。”

    朱厚照微微一怔,他其实有些于心不忍,不过身为天子,这种时候就不要让妇人之仁来困扰心志了,他马上调整过来,“这事好办,你这便回家。记得,好好解释。还有,朕不是说过秀玉公主很喜欢你那女儿嘛?回头朕让人为你的女儿专门做个令牌,允许她可以出入皇宫,时常与秀玉相伴!”

    这是格外的恩赐,景旸终于放下心来,“臣谢过陛下!!”

    时常与公主在一起,这是很了不得的资源,至少他走以后,家人不会在京里受罪,毕竟有秀玉公主作为后盾,谁还敢造次?

    朱厚照看着他的背影,想到了当年张骞出使途中被匈奴人扣下的事情。

    这一路出使,过南海、马六甲海峡到印度,印度还有葡萄牙人和荷兰人,这帮白皮猪根本就没什么道德概念,和海盗基本一样,换句话说这一路都是海盗。

    为免景旸出事,也为免人被扣留,使他们在这里空等浪费时间。

    朱厚照还是觉得要有一路舰队跟随左右。

    本来嘛,组建一个和郑和差不多规模的两万人舰队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,不过日本和满剌加国正是用兵之时,一下子却调换不开了。

    此外,现在的大明商船遍布东南沿海,保持一定的海军规模和存在,威慑海盗,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。如果全部出动以后,那富庶的东南沿海就像是脱了衣服的美人展示在别人眼前,一旦有意外,那就是山河震动。

    “至多也只能派三千人给他了。”

    朱厚照嘀咕着,应当也不会有人莫名发动进攻,只要足以自保应该也可以了。

    安排了此间事后,朱厚照又关心起张天瑞和京里正在筹办的各个学院。

    他现在已经用对了人,想想他在各个地方放的人,杨一清、王守仁、张骢、严嵩……这几个猛人各管一摊,只需事事上奏禀报,至于说事情的发展超脱他们的控制,那是没可能,也不需皇帝过分忧心。

    所以朱厚照现在就是关心科学、产业、外交等等方向性的事务。

    而且说实在话,他的能力必然是不如杨一清的,让他这个时候细致的管新疆的练兵、筑城之事,那就相当于蒋委员长干指挥,干了还他妈不如不干。

    倒是科学和产业,他还能凭借一些后世经验做些提点。

    科学发展虽然是要完备的政策制度作为保障,但是否有进步,有的时候就是灵光乍现的事,现在朱厚照的脑袋里‘乍现的灵光’可是多的很呢。

    于是乎过了大约一个月,朱厚照就让张天瑞把他寻找的长老们给集中起来,一起入宫。

    一共才六人,天子设了一次很简单的宴,招待了他们。

    六人之中,朱厚照认得的是四个,张天瑞、谈允贤、吴海雷和左宗吕。

    剩余的两个,一个是张天瑞找来的制盐的大家,姓沈,名有云,名字有点怪,其实是个男人,而且是很五官不很匀称、相貌略丑陋的男性。

    另外一人,是军器局设计火炮的负责人,名为陶中道,他比较正常,长长的脸,长长的胡子,没甚特别之处。

    张天瑞和谈允贤不提,他们一个管行政,一个是研究中医的,主要还是后边儿这四个。

    朱厚照可是做了一些准备的呢,他在宴席间说:“朕之所以重视科学研究,说到底也略懂一些,朕相信时间所谓神奇的戏法,必然蕴藏规律。而且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只要细细观察,其实都很值得研究,比如说冰升温即融化,化为水,再升温又化为水汽。那么油呢?会和水一样吗?再比如说,糖掉入水中,马上就消失不见,可你们应当见过,有些树叶水却溶不掉,为什么?这背后是什么道理?

    依朕所见,世上之千变万化可从三个方面仔细研究,一为算学,二为格物,三是化学。前两个你们都是明白的,第三个化学,奥妙便在这个化字,朕不知道你们有否察觉,这个世上有些物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、有些物质则是结合在一起会产生神奇的变化的。比如从银矿,炼出银,就是一种,我们的先贤前辈其实已经在运用这个规律,只是没有多加以总结。”

    后面这四人朱厚照对他们更有期待,“朕先前提过粗盐提炼,化为细盐之事。这个你们应当好好研究,所谓粗盐,依朕所见不过是里面有脏东西,想办法把脏东西去除即可。”

    这帮人苦思冥想,问道:“那些东西与盐本身结为一体,难以分离又如何能够去除?”

    朱厚照问:“如果一块木头完全包裹了铁皮,现在要你把铁皮取出来,用什么办法?”

    陶中道能马上答出,“用火烧即可。”

    “不错。道理都是一样的,食盐当中的一些成分既然表现的和盐不一样,既然属于不一样的物质,必然会有不一样的特性,就像火能烧木头,不能烧铁,关键就在于要找到这种方法。找到了方法以后再去研究为什么。”

    说着他招了招手,让尤址把东西拿了过来,“这是朕用心编写的一些东西,算是给你们一个框架和基础。朕在当中定义了一些概念,你们可照此深化研究,将来必定有所成就。”

    这三本数当然就是他凭着记忆写的一些数理化的基础内容。

    到了这个时间点拿出来,应当也比较顺理成章了,毕竟大明也开始有些人初初摸到了一些门道。

    “气态、液态、固态……蒸发、气化、升华……?”这几个怪人也是真的怪,看了以后便疯狂发问:“陛下,水也可以是气体?那气体是如何看见的?”

    说实话他不是很擅长这些东西,不过到底是受过义务教育的,把每门课的框架内容搭建起来,这还是可以做到的。毕竟没有人不知道如何解释蒸发吧?

    在数学方面,也同样如此,比如基本的图形研究,面积的求法,数轴的定义与应用等等。

    朱厚照微笑以对,“不急,近期你们可时常入宫,咱们一个一个好好探讨。朕说过,世间万物奥妙无穷,就算穷尽一生也只可初窥门径而已。”